草原升起不落的"朝阳" 顶新基金圆寒门子弟大学梦
2016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内蒙古地区发放仪式在克什克腾举行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)
中国台湾网8月16日讯(记者 王思羽) “蓝蓝的天上白云飘,白云下面马儿跑……”来到广袤的塞外草原,以内蒙民间曲调为素材创作的名曲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》,历经60多年仍经久不衰,被广为传唱。然而如今,越来越多的草原农、牧民人家、教育工作者都知道,自2007年起,内蒙的草原上除了“不落的太阳”,又冉冉升起了一抹不落的“朝阳”。2016年的8月,台资顶新公益基金会的代表们再度来到克什克腾,赶在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,却又家境清寒的当地学子急需筹措学费的紧要当口,为他们送去关怀与资助。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将一如过去9年,帮家境贫寒的草原孩子圆上大学梦。
十年捐助两千学子 盼其将来回馈社会
日前在克什克腾旗(以下简称“克旗”)经棚镇举行的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内蒙古地区发放仪式上,24名内蒙古优秀学生获颁2016学年度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。从2007年至今的10年时间里,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在内蒙古地区已惠及500余位学生,发放奖学金金额累计约180万元人民币。今年的内蒙之行,基金会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奖学金,还为克旗的少年儿童捐赠了2000本图书。
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是由顶新国际集团旗下的顶新公益基金会设立,旨在资助大陆各地成绩优异、家境清贫、品德端正的大学生,助力他们成人成才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,将来回馈社会。
顶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滕鸿年告诉大家,由于以往的奖学金核发工作,自己已是第四次来到克旗。自2007年顶新首次设置奖学金开始,到如今刚好十年。他介绍,尽管顶新在2010年11月才正式设立顶新公益基金会,但早在2007年,便开始在克旗率先推动顶新公益奖学金。过去的九年间,顶新公益基金会总共资助了大陆的清贫大学生约2000位,累计颁发奖学金金额约800万人民币,受助学生遍布祖国大陆各地,“但所有的起头都是从克旗开始。”
滕鸿年对获奖同学们历经拼搏,取得的优异成绩表达祝贺,并表示,未来基金会将持续对同学们在求学过程中向上向善、追逐学术予以支持,但最重要的还是希望他们拥有良好的品德,学成后对社会抱有感恩回馈之心。他也表示,顶新不要求受助同学在完成学业后作出任何平衡性的偿还,只希望大家未来在有能力时回馈社会,回馈国家,回馈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老师、亲友。
顶新公益基金会理事吴国祯从小生长在台湾花莲,早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,如今在北京清华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。他说看着眼前学生们的面孔,就想起自己四、五十年前的样子。吴国祯回忆,50年代的台湾十分贫困,花莲当地有的孩子甚至赤脚上学,有些家庭确实贫困到没鞋穿。小时候自己家里的条件也很普通,但父母亲给的一句话却让自己一辈子受用,“要自立自强,自我奋斗”。几句话变成一生的驱动力,“有时做梦还回想起来”。
他勉励同学们,将来学成后,回到家乡也好,在外工作也罢,无论走到哪里都该“不忘初心”,永远记得故乡的父母、土地、同胞,有力量时就帮帮自己的故里。
克旗及基金会领导向获得奖学金同学颁发证书和奖学金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)
把爱心送进蒙古包 用关怀指引孩子成长
结束了奖学金发放仪式,顶新公益基金会一行到获奖学生家中实地走访。送去慰问、鼓励的同时,也向辛苦培育孩子的父母、亲人道辛苦。
汉族姑娘张颖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大学。她家没有自有住房,如今只得在克旗农区租住两间平房。父母离异后,家里就靠母亲打工维持生计,收入低且不稳定。近期母亲到外地打工,张颖就由小姨陪住照顾。张颖的小姨一面打工一面帮姐姐照看孩子,就跟张颖亲妈差不多。
在询问了张颖日常的居住、生活后,滕鸿年、吴国祯勉励她自立、自强。得知张颖与绝大多数草原孩子一样,由于场地原因根本没条件学游泳,吴国祯勉励,既然有机会到大连就该学会游泳,对身体、心理都有益,况且也是求生的本领之一,“到大连既要好好读书,也要身体健康。”
屋里聊得热闹,张颖的小姨却在院子里哭得稀里哗啦。看到孩子出了成绩,又得到这么多好心人的关怀,小姨不由得泪如泉涌,经过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一番安慰才进屋。
但张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,从小到大没怎么出过门,最远只到过翁牛特旗(赤峰市内的另一个旗县)如今却要只身去异乡求学生活,让家人不太不放心。对此,滕鸿年建议张颖快向近期在大学qq群中联系到的学长、学姐“求救”,“这样大一去了就有人帮助你,等你升上大二、大三,也要去帮别人。”
滕鸿年(左一)、吴国祯(右二)与克旗团委书记郭玉玲(左二)到张颖家中走访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)
众人在张颖家门外合影,中间为张颖的小姨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)
基金会的车离开克旗农区,经过约两小时左右的车程,才来到克旗的牧区巴彦查干苏木(苏木:乡镇),这也是蒙族姑娘达日丹以往上下学需要经过的路程。“坐班车到克旗30块钱,大约3个小时(班车的速度相对慢)。一般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。”达日丹说,对此早就习惯了,从上初一起就是这样,之前在赤峰市里上学时得坐6小时的车,小学时也是一星期才回家一次,平时想家了就打电话。
达日丹有两个亲姐姐。家中共有两个蒙古包,50多头羊,20多头牛,在当地牧民中算牲畜相当少的。在草原,纯牧民的收入就是靠牲畜,一家五口也就将将维持生活。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达日丹的父母硬是供出了3个女大学生。
“供孩子上学,再困难咱们也省吃俭用”。达日丹的父亲告诉记者,另外两个女儿都在呼和浩特上大学,暑假一般不回来,会在外打工,即便回家也会就近打工挣点钱,有时家里还需借点贷款维持生活。
草原上的牧民靠牲畜过活,有时就等于靠天吃饭。前段时间天旱,20多天没下雨。草原上的牛羊要长得肥硕,就得吃肥美的草,连日干旱则影响水草,不利牛羊生长。达日丹的父亲介绍,越旱的时候,牧民往往越想尽快把羊卖掉,“但没膘儿人家不要”,毕竟大家都喜欢“小肥羊”。结果羊价卖到平均180块,还是没人要。
就在这时,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却如一场恰逢其时的甘露喜从天降。如今姐姐们的学费可依靠勤工俭学,校内奖学金等筹措,妹妹的学费也有了着落,“顶新奖学金帮助大,学费就算是有了”,达日丹表示,家里起码不用再借贷款了。
9月份开学后,达日丹将前往北京,到中央民族大学就读。谈到自己的未来,达日丹说,还是比较想在草原上生活。但她发现,现在草原上垃圾很多,还有很多生态被破坏,“发展的前提下环境是需要保护的”,达日丹盼望未来通过知识和努力,让自己的家乡更美。
滕鸿年来到达日丹(左一)家蒙古包,与其父母话家常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)
滕鸿年、吴国祯在草原与达日丹话别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)
如果说达日丹的家距离克旗路途遥远,那蒙族姑娘乌云嘎的家不仅要加个“更”,还多少有些交通不便。乌云嘎家的蒙古包在草原深处,光距离草原上的公路就有20分钟车程。由于乌云嘎的父亲近年身患重病,每逢乌云嘎从学校坐车回来,都是由母亲再骑着摩托车,去路口将女儿接回家。
不光会骑摩托接送女儿,乌云嘎的母亲还要一个人养牧、打零工,供养乌云嘎及明年参加中考的妹妹上学。暑假时姐妹俩会帮妈妈干活,协助减少家中经济负担。对乌云嘎的家庭来说,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的到来无疑是莫大的帮助,乌云嘎的母亲一直用不很流利的汉语,反复说着“谢谢,谢谢”。开学后,乌云嘎将赴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专业就读。
“乌云嘎,那是你的玩具吗?”一对挂在墙上被漆成彩色的羊骨头角饰品,引起了滕鸿年的注意。得知小物件是乌云嘎小学一年级做的,且当地蒙族女孩小时候都会制作、把玩并收集类似制品,滕鸿年表示,所有民族的传统文化、文字、语言、出版物、文学作品都应得到传承、保护。他鼓励乌云嘎,完成民族学学业后,就业时首选回到故乡,有机会要为自己的民族作出贡献。
结束牧民区孩子的家访,基金会的车队驶远了。乌云嘎与母亲依旧站在蒙古包前久久挥手。
精通蒙语的当地人告诉记者,乌云嘎的名字在蒙语中具有“从苦难迈向幸福”的意思;达日丹的名字则与藏语接近,带有美好、向往的寓意。也许,正是“顶新朝阳”的光辉与温暖,才能帮乌云嘎这样的贫寒学子驱散阴霾,拨云见日;才会让达日丹一般的清寒子弟沐浴温暖,绽放美好。腾鸿年向记者表示,未来基金会将持续对同学们求学、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施以关怀,只要草原上还有一个困难学子,顶新基金的“朝阳”就永不会落。
滕鸿年一行来到乌云嘎家蒙古包,向其母亲表示慰问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)
滕鸿年一行与乌云嘎家人话别,中间为乌云嘎的妹妹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)
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受助孩子做到了
“凝聚向上、向善的力量”,“今天受助,明天助人”,这是顶新基金支持学子们完成学业的初衷。据介绍,2016年,将有近500位同学获得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,总发放金额在200到220万人民币之间,而克旗就是2016年度奖学金发放的第一站。
本年度获奖的克旗学子中,有两位“学霸”颇为引人关注。“女学霸”宋春颖今年以648分的成绩考取南开大学学习软件工程专业。她表示,会考虑在大学里辅修其他专业,未来若有机会,希望服务于国家相关部门。她感谢顶新基金在自己求学路上的雪中送炭,并表示日后有机会一定帮助更多的人,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。
以663分成绩收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克旗“男学霸”张玥回忆,当初报考北航时,招生要求之一就是“要有爱国心”,一开始并不理解,后来意识到学校专业性很强,主要是为国家培养航空航天人才。“我是宇航学院的飞行器设计专业,和外太空探索有一定关系。”张玥表示,平时也会去了解国家形势,对自己的国家、专业充满信心,相信能在未来的专业领域里,将自己做到最好。“未来小家、大家我都会顾” ,张玥说,这是自己的专业性质所决定的。
因为“顶新明日朝阳奖学金”的核发,滕鸿年如今已是第四次来到克旗。被问起顶新在当地资助的学子中,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,滕鸿年告诉记者,去年克旗牧民区有一位同学,夏天获颁奖学金,开学后得以去省会(呼和浩特)就读。后来基金会进行回访,询问第一学期是否顺利,需不需要继续在生活费方面给予帮助?孩子答说,谢谢,自己在大一第一学期已经找到勤工俭学机会,生活、学习都有恰当安排,希望基金会再有奖助金额时,可以照顾其他更需要的同学,让滕鸿年听了即欣慰又安心。“我想这位同学真正做到了自立、自强,并希望把资源关照到其他同学,可见过去一年成长得非常好”,滕鸿年说,“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,我觉得他做到了。”(完)
滕鸿年与宋春颖(中)、张玥(右)合影。(中国台湾网 王思羽 摄)
[责任编辑:王思羽]